独立班战前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战斗打的有声有色,而营里其他单位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不厌其烦的来回折腾自家工事,也没有小王那样的见识和条件,舍得往手下士兵身上花钱。

营里其他班组虽然也修建布置了像样的战壕防御工事,但却对精修没有兴趣,更搞不来地雷设置陷阱,就算能搞来他们也不愿意玩,毕竟全营也就只有小王一个人愿意鼓捣研究地雷那种危险的玩样。

布置地雷,那是工兵的活,咱们一群步兵干这事,万一把自己炸死了怎么办?有这闲工夫多练练兵不好吗?

这就是见识的差距。

于是他们在面对鬼子进攻时,虽然第一轮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后而来的鬼子反击就让他们有点手忙脚乱起来,没法像独立班打的那么从容。

防御工事确实可以弥补双方火力和素质上的差距,但短短的五十米,既保证了国军的射击精度,但也缩短了日军的冲锋距离,尤其是在没有重机枪的压制下,鬼子攻进阵地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了。

而且这里要说一下,哪怕是国军最为精锐的八十七师,目前兵力也只恢复到淞沪战前的七成,除了少数活着退下来的老兵外,大多都是补充进的兵员,有别的部队打散的散兵,有地方上的杂牌,更多的是以前毫无作战经验的老百姓,放倒一切才训了没几天,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淞沪会战抛洒损坏了太多装备,库存武器不足,德械师从原来的每班一挺捷克式变成现在的每排一挺捷克式,火力大减,八十七师跟原先的精锐王牌相比,现在的情况更像是临时拼凑的、能用的草台班子。

于是除了个别军官指挥比较强的,素质比较高的,火力比较猛的的作战单位能暂时守住自己的防线,其他的都已被鬼子突破了阵地,并向着纵深突破,向两翼扩大缺口。

整个一营阵地上,尚有战意的,给步枪加上刺刀就冲上去找鬼子厮杀,试图堵上缺口,力有不足的就会推到二线战壕继续阻击敌人,再怂一点的就躲在再往后的战壕里闭着眼乱放枪,估计是想吓走敌人。

总之战斗又过了十分钟,缺口越来越大,纵深越来越薄,日军也越进越多,大有一口气捅穿第一道防线的意思。

随着前方的战况良好,而且到现在都没发现支那军队后方有派兵支援前线的动向,日军先锋大队长,年轻的少佐阁下想着是不是该再派一个中队的兵力上,试着将这次侦查进攻转成真正的攻击,占领支那人的阵地。

虽然好奇中国军队的重武器去哪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没开火?敌人是不是有什么后手在等着?但这都不耽误他此刻信心膨胀,毕竟对面表现出的军队素质确实大不如之前的第二次上海事变那样精锐。

也就是在这时,攻进阵地的日军打倒一营最后一道防线时,异变突生,一支人数不下数百的国军部队从最后一道战壕突然蹦出来,在军官的带领下各个面目狰狞,大声喊杀着冲向日军。

不好!有伏兵!

某处被日军占住阵地上,两名身穿军官服的日军中队长见到这一幕,当场大惊失色,心里齐齐冒出了这五个字。

-----------------

原来日军只凭两个中队的兵力就打进并深入国军一线阵地是我方上级指挥官早就设计好的陷阱。

这些上级指挥官可能是作战思想陈旧,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但绝对不是傻子,通过最前头一营传来的发现并消灭日军侦查兵的消息,团参谋部马上就能想到阵地外肯定不止一组日军侦查人员,并预测出日军在大队主力未至前或许会发起一轮试探性的进攻,为的就是摸清守军的兵力布置和装备情况。

所以,517团的刘团长决定将计就计,先示敌以弱,将一营那四挺重机枪和一门迫击炮暂时转移到护城河内的二营阵地上,然后在通过护城河下的暗桥将作为预备队的三营送到一线阵地后方隐藏待命,等日军攻入一线阵地与一营官兵纠缠时,三营在趁势杀出,两家合力凭借兵力优势尽可能的将试探的鬼子部队全数消灭,这样既隐藏了自身火力又已于日寇一个小小的打击。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反击时顺道能把日军的侦查人员一块收拾掉那就更完美了。

这个短时间想出的计划自然要跟手下的营长说一声,于是一营刚上任不久的周营座在得知团座的计划后,回到阵地把情况告诉底下的连长们时,临时起意的加了一条“把鬼子放近到五十米后再开火,确保士兵的命中率以增大进攻日军的伤亡。”的命令。

反正都要放鬼子进阵地,这样做既能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又能节省点子弹,何乐不为呢。

能想到这样的小算计,小王在接到命令时就觉得这位顶了老徐前途的家伙以前可能当过红军间谍,或者参加过一线苏区围剿。

把敌人放近了打,不一直是八路的风格吗。

还有,短时间能想到这个计划,咱们的团座大人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