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样的过去,几天后到了小湖北要被送走的日子,因为部队训练不能耽误,小王没机会去送行,只能在晚上找老徐学习专业的军事知识时,从徐麟嘴里听到孩子离开时感谢自己照顾的留言。

徐麟这里保留着很多在军校时留下的笔记,可以让小王借阅,大致的能看懂里面的内容和术语,但就是有些地方记录的比较晦涩,需要小王晚上抽空过去找老徐讲解。

白天训练技术和体能,晚饭后学习知识,小王的军营生活算是过的十分充足了。

后来他还请老徐牵线搭桥,找来团里技术最牛皮的工兵过来,给班里这些人传授埋地雷的技能。

没办法,徐麟的笔记上面也有关于地雷的说明,但写的很简单笼统,不够直观不说,还没有配套的延伸战术。

如果问小王他从小到大看过印象最深的战争片是哪一部,那当然是儿时少儿频道播放的地雷战和地道战两部电影。

地道战!嘿!地道战!

这个旋律至今还很朗朗上口。

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挂弦。

也是一段名句。

谁让这两部电影实在是太经典了,充分的表达出在日军侵华时期,深陷敌占区的中国人民面对艰苦的环境,凭借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坚韧不摆、百折不挠、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有限的条件将小鬼子们打得团团转、嗷嗷叫,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儿时的小王几乎是百看不厌,只要播放就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乐此不疲。

哪怕长大了,接触到更多画面劲爆、场景宏大、制作精良的外国战争大片,小王仍然记得这两部电影里的每一个情节。

而且这两部电影的定义是军教片,也就是说里面表演出的战例、装备、生产工艺、人员配置都是战史上有案可查,这两部电影拍摄的时代很老,还是国家队统治的时代,服装、道具、剧本、演员都是经得住考验的,不像后来的抗战影视剧拍得那样神,那么粗制滥造。

后来小王有幸在网上某位著名军事博主逐帧解读这两部经典老片,了解了两部片子里所阐述的具体战术理念、战术布置和布置技巧,当时就觉得惊为天人。

而现在小王来到这个心酸年代,总算得到片刻喘息的时间,决定借鉴先辈的智慧因地制宜,给进犯南京的鬼子来个照葫芦画瓢,给他们上一顿小小的民兵震撼。

地道战需要工期长耗费人力大,自己一个小小的班长是不敢想,但地雷战还是可以操作一下,自己到底是技校毕业,虽然没学好但基本的机械原理还是懂的,加上现在穿越获得的这么好的记性,认真学习一番,小小地雷肯定是轻松拿捏。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吃饭、睡觉、训练、学习,小王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围着地雷打转研究,甚至开始制作和测试触发引爆装置,吓得独立班的其他人在那段时间都不敢靠近他,生怕小王哪天一不小心把那颗西瓜般大小的铁疙瘩给摆弄炸了连累到他们。

后来小王更是魔怔到推了所有的训练找老徐请假到野外,实验地雷的具体埋法,拉雷、踏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碎石雷、头发丝雷、钉子雷等等等等,只要是地雷战里出现过的,小王都想试一遍看看效果。

当然这么危险的事情肯定要有专人盯着防止意外,这件事自然是老徐亲自过去监督小王折腾,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看看这小子能搞出什么名堂,万一真让自己这位亲信部下研究出啥能克敌制胜的大杀器出来不就是赚到了。

虽然徐麟打心底里对小王的突发奇想并不抱有多大期待,哪怕小王曾数次带给自己惊喜。

不过鉴于小王的传奇经历,徐麟倒是乐意支持自己的部下搞实验,左右不过几颗地雷的事,身为副营长哪怕是失了势从后勤上要几颗还是很容易的。

原因无他,在民国这个人们普遍没文化的情况,干布置地雷这种活计基本等同玩命,即使是专业的工兵也没几个愿意干,而且翻遍近现代的中外战争史,也没听说过有哪场仗是靠地雷打赢的,顶多就是部队撤退的时候用用它起到断后拖延争取时间的作用,所以就造成了军队上下都不重视这种武器的结果。

当然也跟目前地雷种类太过单一有一定关系,它现在远不及后世那样花样繁多,现在各国都把武器的研发重心和资源投入在飞机、坦克、大炮身上,没几个人关心小小铁疙瘩的发展。

但很快,老徐的这种观念就被小王的操作彻底改变,亲眼见到小王那一个个阴损缺德的埋雷法,老徐有种要把眼珠瞪掉的感觉。

这小子是怎么想出这么缺德带冒烟的主意,真是……太令人欣慰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