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学得很飘、很贼,经常反驳老师的教学大纲,让老师补充新的内容,比如俚语、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商务方面的语言。
徐海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语言,在它本身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懂了,但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习惯,才是需要提前深入了解的。”
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到初二结束,许卫国随队远赴西班牙。
-----------------
这个寒假注定不平凡,还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双人鱼」项目选拔结束,共选出25名球员,其中就包括了那个黑瘦的11号球员。
在「双人鱼」国际少年足球队成立仪式上,陈庆作为项目代表,第一次公布了这个项目的目标:
1、十年内培养出至少5位国脚;
2、十年内培养出至少一位身价超过5000万欧的巨星。
国内舆论界一片哗然,要知道世界范围内,当时身价最高的齐达内也才6500万欧。
若中国出这样一个巨星,一定碾压车范根、中田英寿之流,成为亚洲「球王」般的存在。
当所有人都在猜测,「双人鱼」是不是在这次选拔中淘到金了。
另外一件事,刚好与之呼应,《体育周报》记者李烽发表了「双人鱼」项目的系列报道,再次引起舆论风暴。
其中最重头的就是,关于将来谁是那个超级巨星的猜想。
那篇最重头的报道,标题是《国少「遗珠」,校园足球里走出的天才》。
这篇报道最大的配图是,一群少年围着许卫国,做膜拜状,其中竟然还包括对手球员。
“如果最终许卫国成了「双人鱼」目标中的那位巨星,无疑是扇了国少队一记响亮的耳光。对此,我还想追问一句,为什么?”李烽在这篇报道的最后写道。
因各大联赛正处于冬歇期,李烽的报道很快被各大媒体转载,一时间,许卫国成为足坛风云人物。
“从校园足球中重新崛起的国少弃将。”
“14岁越级碾压16岁的天才少年。”
“身体素质堪比范志毅。”
“民间还有多少个「许卫国」?”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小。
“许卫国,商业包装下的天才。”
“「双人鱼」现象,警惕资本入侵足球。”
“少年天才常有,成年天才罕见。”
……
外语补习课,桌子上摆着最近的《体育周报》。
“大明星,签个名呗。”徐海拿起一张餐巾纸和一支笔递了过去。
许卫国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在餐巾纸上写下几个字:“金麟岂是池中物。”
徐海看着这几个字怔怔发呆:“你看过?”
“看过啊。”许卫国道,“你书架上不是有么?”
“书架上?”徐海疑惑道,“这还有实体书的?”
许卫国手一指,书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排《风云》。
“原来是「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尽管与预料的不一样,徐海还是小心翼翼地把餐巾纸叠起来收好,像是握住了某人的把柄一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