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不一样的皇帝
微风飘飘摇摇地荡过应天皇城,
带来的凉意被诸多琉璃瓦尽数汲取,只剩下闷热。
武英殿内,明皇朱元璋上下打量着前方,看着已经许久不见的义子,嘴唇翕动,心中五味杂陈,就连鼻子也有些微红。
他颤颤巍巍地从书桌后站起,步伐比平时慢了许多,慢慢走到沐英身前.
当看到沐英两鬓斑白以及脸上皱纹时。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声音不似以往那般雄浑,反而多了几分沧桑沙哑:
“文英,你怎么,怎么也老了”
沐英定在当场,眼泪横流,早已说不出话来.
“爹,您怎么这般瘦了。”
听到这一声叫唤,朱元璋微微仰头,似是在不让眼中的泪落下。
他抬手轻轻拍了拍沐英的肩膀,
手掌虽不再如往昔那般有力,却依旧满是温暖。
“岁月不饶人呐。”
“爹还记得初见你时,你还是个孤苦伶仃的小娃,瘦得皮包骨头。
爹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你才八岁,爹也才二十四岁。
一眨眼,快四十年过去了,
你我都老了,你娘也死去好久了.”
苍凉的声音在整个武英殿内回荡。
在场的所有太监以及宫女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颅死死抵住地面,身体微微颤抖。
大太监更是如此。
他清晰地记得皇后逝去时,陛下那副凶煞模样。
悲伤的气息开始弥漫,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沐英哽咽着说道:
“若不是爹当年的收留,孩儿早就死了,哪有今日风光。
这些年,孩儿日夜思念,想要回来一趟,只是边疆战事吃紧,难之又难。
这次回来,就是要好好看看爹,也去看看娘。”
朱元璋鼻子透红,干枯的手掌擦干眼泪,笑着开口:
“看看咱们爷俩,一把年纪了还哭鼻子,若是让外人看了,岂不笑话?”
他拉着沐英的手,走向殿内的座椅,两人并肩坐下。
一旁的太子朱标也抹着眼泪,在一旁坐下,面露关切:
“大哥,您可算回来了。
父亲日思夜想,这几日连觉都睡不好,就是在等你回来。
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最喜欢吃的豆豉,爹自己做了很多,这次回去你要都带着。”
沐英也想到了小时候的往事,兄弟几人时常因为抢食而打架,不由得笑了起来,连连点头。
朱元璋轻轻抓住沐英的手,声音带着欣慰,但眼中却藏着一丝落寞:
“爹知道,你在边疆保家卫国,战功赫赫,是爹的骄傲,也是大明的功臣。”
“只是这皇宫之中,虽有万千人相伴,
但夜深人静时,还是会想起你们这些孩子啊。”
沐英望着朱元璋,眼中满是关切:
“孩儿不孝,未能常伴父亲左右。
如今边疆局势已稳,孩儿恳请父亲,让孩儿留在京城,多陪陪您。”
微风再次吹过武英殿,雕梁画栋间,悬挂的宫灯轻轻摇曳,洒下的光影在两人身上晃动。
殿外,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发出几声清脆的啼鸣,却更衬得殿内气氛凝重。
朱元璋眼中闪过浓浓的意动,但最后还是挣扎着摇了摇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他:
“边疆虽已安稳,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云南是西南最重要的地方,旁人去爹不放心,只能你去。
你镇守最重要的云南,太子坐镇中枢,你那几个弟弟在北方重镇。
有你们在,就算是爹不在了,大明朝也亡不了。”
“父亲,莫要如此说。
您虽然瘦了些,但定然长寿,莫要说什么在不在。
此话孩儿听您念叨了不止千百遍,
从四五十岁一直念叨到现在,您还不算完。”
沐英脸上闪过浓浓的无奈,还有一丝不耐烦,连连摆手。
“哈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
他看向朱标指向沐英:“看到没有,你们几个兄弟还是他胆子最大,竟敢嫌弃朕。
当年老子打仗回来,想要跟他一个被窝,
他居然嫌弃老子脚臭,缩到一旁,真是气杀我也。”
“哈哈哈哈哈。”
太子朱标也畅快地大笑起来。
朱元璋缓缓起身,快走两步来到书桌前,从桌上拿过了一个锦盒,还有两封文书,递给沐英:
“这是朕特意为你准备的。”
沐英有些诧异地看着锦盒,感受着沉甸甸的分量。
没有任何见外,当即就将它打开,可他很快就愣住了。
只见里面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大小不一,还掺杂着一些石子。
“父亲,这?”
朱元璋面露感慨,轻声道:
“这是濠州定远的土,也是你家乡的土,前些日子朕特意命人去祖宅中取来。”
有那么一刹那,沐英觉得手中锦盒沉重万分,似是有千斤重。
“在旁人看来,咱们父子都是人中龙凤的显赫之人,但只有咱们自己知道,都是离开家乡的苦命人。
朕与太子还好一些,离家近,
你.就太远了。
朕看过你寄来的折子,云南的山好水好,
但就算再好,也比不过家乡的山水。
朕不知道能给你什么,只能给你这么一些土,
在云南,若是想家了,就拿出来看看,
莫忘根本,无论走多远,家乡与亲人永远是牵挂。
在云南有什么事儿多与朕说说,若是有人欺负着咱们家文英,朕就杀他们的头!”
“爹,莫要老是打打杀杀,杀头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呦?”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着沐英:
“以往不都是你一直嚷嚷着杀头,老子劝你安稳嘛?怎么今日还反过来了?”
一旁的太子连忙低头憋笑,沉默不语。
沐英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时候麓川不安稳,云南老有一些人给孩儿使绊子,那时候不杀不行。
现在麓川已经解决了,再大肆杀人,找由头都难。”
说到这儿,沐英十分烦躁地挥了挥手,凑近了一些:
“爹,游鱼部的事您知道了吧。”
“知道,朕看过你的奏折,也听九江说过。”朱元璋脸色凝重。
“那些人到现在还没惩处完。”
朱元璋有些诧异:“还没完?天罚以及宜良县的事,还有阿资叛乱,大可将他们都加进去嘛。”
“加了,能加的孩儿都加进去了,可这段日子的烂事儿太多了。
与麓川有所往来的人要惩处、阻挠鱼鳞黄册的人要惩处、阻拦清丈田亩的人要惩处,还有在战事期间,贪腐以及在背后掣肘的人要惩处
您有所不知,孩儿从昆明离开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