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

祖先莫护跋在三国时期因随同司马懿讨伐辽东的公孙渊,立下大功,被封为率义王,并获准在棘城以北建国,这就是大燕版图最初的雏形。

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和北燕五个政权。前燕在慕容皝的领导下达到鼎盛,鼎盛时期在北方与前秦二分天下。前燕最终被前秦苻坚所灭,而慕容氏亦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复国之旅。

自隋朝起,慕容家就通过纳捐的方式,向隋朝朝廷缴纳了巨量的金银,一次换取苏州、乃至于整个江南的食盐经营权。直到大齐灭隋,慕容家依旧牢牢把控着食盐生意。

为了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他们垄断了当地食盐流通,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

苏州是中原海盐的主要生产地,慕容家通过对盐田的严密把控将苏州的整个盐业市场通通收入囊中。他们不择手段地汲取着养分以壮大自身,从而去实现那仿若奢望般的复国之梦。

自此,这个古老的家族成为了藏匿在中原天下,寄生于朝堂与市井之间,畸形的庞然大物。

好景不长,物极必反;女帝以魏代齐之后,打压前朝重臣的同时,却又许重利安抚前朝重臣的家族。苏家家主丢官换来了把持苏州漕运的机会,家主苏哲倒也不负众望,几年时间便通过将漕运与海贸的结合,飞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恰好卡住了慕容家的脖子,盐业若再加上漕运海贸,慕容家将距离那个美梦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是一步之遥。

阻拦着自家登天之举的苏家,自然成为了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此时的慕容家却遭遇了巨大的内部动乱。

老家主慕容棣死后,家族瞬间分裂成为两个派系;以嫡长子慕容纥为首的保守派,他们认为大魏朝廷蒸蒸日上,并无甚复国良机,况且作为垄断盐业的一方霸主,为何又一定要复国呢?

而二子慕容安领导的复国派们则认为,如今朝堂吴氏宗亲打压前朝皇族齐氏,双方将来必有一场恶战,这正是慕容家期盼已久的天赐良机。自隋朝开始,近二百年的积累,慕容家隐匿在暗处的能量也已通天,同样通天的,是他们的野心。

两个派系间明争暗斗,因为这一次针对苏家的布置也摆到了台面上来。

慕容安打记事起,就不太看得上自己的大哥。在他的眼里,这个大哥才华不如四弟,炼炁不如三弟,策略不如自己;就这么一个什么都略懂的大哥,却仅仅是因为嫡长子这个身份,处处压自己一头。

“父亲,你会看到的,不会太久。我才是那个重新代领家族回到至高的天选,而不是慕容纥那个废物。”这是慕容安的心声。

苏州行事猖獗的太阴众身后,正是慕容安作为操手居于幕后。这一群远自天竺而来的能人异士们,某些目的与自己不谋而合。正好这些亡命徒又能为自己处理一些首尾,简直天作之合。

慕容安的计划并不复杂,只是这计划其中合纵连横,劳心费时。天竺通过太阴冢向大魏施压,目的是逼迫大魏放开婆罗门的传教,而通过婆罗门则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朝政,从而在外交上占据主动以获利。

另一方面,慕容安又通过丝绸贸易,搭上了吐蕃这条线。经过几年的修养,吐蕃再次对中原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厉兵秣马只待良机便将挥师北上。

几经波折,慕容安以中间人的身份,安排天竺与吐蕃双方接洽,并约定以吐蕃国作为先手,三方先后与大魏开战,最终分而食之。

这就是慕容安的完整计划。但百密一疏,三方会面却被刺史沈翊撞破,这让慕容安不得不提前刺杀沈翊,同时拔除钦天监在苏州的眼睛,顺手行刺苏澈。

行刺苏澈虽说是顺手为之,倒也算得计划中的一环,毕竟起事时,制海权是一定要捏在手中的。苏家不过是恰好挡住了自己的路。

至于三弟的那一桩婚事,是吸引吴氏入套,同时也是利用那位公主为起事后与大魏谈判的筹码。慕容安很清楚,即使开战,天竺与吐蕃也只能向陇右道方向施压,江南道必须也必然由慕容家独子抗衡。那位公主正好是谈判桌上的完美筹码。正巧,那位公主在苏州的行踪,总算是让自己找到了。

虽然沈翊重伤未死,苏澈似乎也因为钦天监女官的及时赶到而逃过一劫,但第二次针对二人的布局却十分成功。沈翊枭首,苏澈成为焦尸,一切顺利。

万事俱备,只待吐蕃对大魏宣战,彼时,江南将彻底进入慕容家的口袋。

“慕容家只需要一个家主,大哥且去,弟弟一定会亲自送你上路。”慕容安将手中烈酒一饮而尽。

被自己二弟缅怀的慕容纥,此时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正与其四弟树下对弈。

“大哥,终局了。”慕容鸣欲要提子,这一局,在慕容鸣看来,胜负已分。

“此一手,攻守易型,胜负之论,言之过早。”慕容纥淡定落子。

“但,二哥已经图穷匕见,这刀子,可已经指在大哥的脸上了。”慕容鸣不再关注棋盘,随意落子。大哥的神之一手确实扭转乾坤,但那只是棋盘。

“老二想要打破藩篱,碍于眼界,无非是引狼入室,与虎谋食罢了。欲成大业,岂能轻易露底?且看便是。小四,记好父亲给我们四兄弟取下的名,落子无悔,各安天命!”慕容纥身上,再不见丝毫平日里的谨小慎微。如此藏拙,正应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是啊,大哥又怎么会看不到呢?这是要用半个慕容家来做吴氏的投名状啊。慕容鸣心底一阵恶寒。

———————————————

神都,大明宫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尚宫司言女官宣令。

“臣,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