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你先去找那边的书记官把你的想法创意口述给他,尽可能的翔实,让他帮你写下来,咱先把论文发了,然后你回去让造九江机的那些匠人根据你的想法造出一台可以使用的新式织布机,到时候还是送到坤宁宫,让皇奶奶看看也高兴高兴。”朱雄英对专利司的第一个发明做出了指示。“等专利弄好了,只要有人用了你的这个技术,就得给你钱,你以后等着发大财吧。”

“老奴谢谢殿下!”纪梵希也十分激动,钱倒是其次,他老太监一个,无儿无女也没啥花钱的地方,但是能得到朱雄英的认可,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可怜的残缺之人,而是一个对大明有用的人。

处理完“飞梭织布机”,朱雄英顺便去嘱咐了一下专利司的负责人,“等有其他人再来,会写字的就先自己把想法写出来,不会的就口述让书记官给写,必须严格地记录来人的信息,绝不可以出现冒名顶替的事情。”

但是负责人的话却让朱雄英意识到,他所想象的门庭若市只能是空想,“殿下,没人知道咱专利司可以注册专利这个事啊!”

是啊,注册专利这种事是朱雄英自己搞的,且不说规则有点复杂,就算是往最简单的说,也没有传播途径啊。

明朝官方要想向老百姓传达消息,基本就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贴榜告示,另一种是各地召集乡绅集会统一传达,然后由乡绅再传达给百姓。

专利司的事虽然也可以按这两种方式传达,但是这种事面向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后续肯定规则众多,总不能三天两头不停的贴榜吧。

看来想要推动技术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发明出几个标志性机器的事情,而是成系统地实现产业变革,进而引发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朱雄英也没啥难度,虽然现在的技术还搞不了群发短信,官方公众号啥的,但是创建一家报社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报社应该不算官方机构吧?记者应该不算公务员,这事属于皇爷爷给我授权自理的范围,就不跟他汇报了!”朱雄英心里盘算一圈,完成逻辑自洽就不再去多想报纸的影响力有多大,老朱怎么可能会不管这些事情了。

管那么多干嘛,先办起来再说。

先是选地方办公,朱棣送的宅子还够用,后期等李景隆等人抢来了船,做起了生意自然可以换大地方。然后是员工,这个也不难解决,不管是未及第的老秀才,还是不得志的待官举人,都是很好的记者,编辑备选人才。

包括印刷问题,这些都有当下成熟的技术,没有什么难度;还有销路,让不识字的老百姓花钱买报,那肯定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这个需要想想办法。

最后就是起名字了,该叫什么好呢?李景隆常升都去抢船去了,随着龙卫逐渐成熟,靳长青最近也经常见不到人了,朱雄英最近连个商量事的人都没了。

经过一番思索,最终朱雄英决定了报纸的名称:“洪武日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