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号晚8点,吴楷文带着赵乐玖从纽约出发,历经9个小时飞抵柏林,这边已是第二天11点。

下了飞机,德国的冬天还是挺冷的,阿尔卑斯山隔绝了地中海的暖气,一山之隔的德国与南欧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吴楷文在机场偶尔被人搭讪和要求拍照,显然认出他的人还不少,毕竟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许多记者蹲机场守明星。

出了机场直接打车前往酒店,公司以及剧组成员已经提前一天到达了。

这次还是由徐小艺带队,不过她身后跟着個新人,吴楷文从车上下来一看,好家伙,这不是未来光线的副总裁吗?

李晓萍95年毕业,在京城某电视技术公司广告担任制作部总监,后来还做过央视经济部《经济半小时》的形象总设计。即便没有正楷文化的挖角,她也会在今年10月从央视离职,担任刚刚成立的光线传媒副总经理。

不过现在看来,正楷好像比光线更有前途。央视挖杨渟没挖成,反倒被徐小艺挖了个李晓萍,不知道以后等她展示出不俗的能力时,央视会不会牙疼。

“你好。”

对于这样在上辈子证明过自身能力的人才,吴楷文自然希望把人绑在正楷。

“吴导,不,吴总,你好。”

李晓萍心中小小激动一下,她比吴楷文大一岁多,当两人的成就已是天差地别。

随着《女巫布莱尔》的票房以及《马戏之王》的立项,资历浅但能力超群的吴楷文仿佛被划分到另一个才层次,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吴楷文望向徐小艺,问道:“胡君呢?首映定了么?”

“跟卢方逛街呢。”

徐小艺说着递上一本册子:“15号首映,2号厅,10场。”

咦?

看这安排,好像待遇不低啊!

“1号厅是什么电影?”

“美国片,《细细的红线》。”

徐小艺说着,嘴角还露出一丝好似讥讽的嘲笑:“电影去年12月就在美国上映了的。”

啧!

已经搞过首映,甚至进行了商业放映的电影不但入围主竞赛单元,还能拿到1号厅去播放,这就是掌握了最终解释权的西方那灵活的底线呐。

不过今年电影节评审会主席是西班牙的女演员安吉拉·摩琳娜,偏爱于《细细的红线》也完全说得通。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诞生背景几乎都与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紧密相关,二战后创办的柏林电影节又是这三者中最具政治性的,它的初衷就是向东德展示“自由的价值”,成为“自由世界的橱窗”。

冷战结束后,柏林电影节开始注意在全球化的商业时代语境之下,既保持自我特色及优势,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更新电影取向和标准。

它渐渐将其对于当代政治方面的取向及诉求内化为一种严肃冷峻的气质,在这种冷峻气质衬托下,当时中国影像在世界的集体亮相就显得格外惊艳。

大陆第五代电影人关注历史与民族的宏大叙事,他们用“影像造型美学”营造的“民族寓言”中被西方电影世界所逐渐接纳和认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