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药品换工业设备新年快乐!
对于抢钱这种行为,王孟德可是深有感触。
前世,国外那些医药集团,研发的很多药品,售卖的价格都是天价。
而且为了利益,明明有能一次就治愈的药,却是瞒着不拿出来,只为了让病患们持续的吃他们的天价药。
说实话,要是按照那些医药集团的做法,华国生产的这个独门药品,价格还不算贵呢。
现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可是独一份,本身生产出来的难度就不小,再加上其他的成本,每次使用的剂量只卖五十美元,完全是很良心的。
其实早前关于定价格的时候,上级也征询过他的意见,王孟德给出的意见是最少三位数。
这款药生产成本很高,工艺难度和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大,华国国内只有三两个制药厂勉强能生产出来。
反正每年的数量也就那么多,决定了世上只有少数的人能用得到,这部分都是不缺钱的主儿。
只要能对病情有益,一次不管是三百美元还是五百美元,他们都很乐意使用。
为了小命着想,那些富人才不会管其他那么多呢。
可惜的是,当时国家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只把价格定在了五十美元。
虽然就这个价格,也已经赚了好几倍的利润,但依然让王孟德有些遗憾。
如果国内的价格便宜,他肯定举双手赞同,可那些外国人的钱,完全是不赚白不赚,赚了也只是相当于提前收回一点点的利息罢了。
“王孟德同志,咱们上个月生产的合成牛胰岛素,给国家赚了几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这还只是第一个月,等工人们更加的熟练,再扩大一条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每个月上千万美元的收入不是问题。”
上级领导一脸兴奋的说道:“这种赚钱速度,跟抢钱差不多呀!”
一般情况下,像他这么大的领导,可不会说这种话,他这全是因为心中高兴的厉害。
一开始,王孟德建议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价格定在一百美元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觉得这种价格可卖不出去。
后来,经过讨论,决定把价格拦腰砍一半,定在了五十美元,就这众人心里都还忐忑不安呢,生怕那些商家接受不了。
在谈判的时候,跟外国的那些人说了一嘴这个价格,没想到那些人眼睛都没眨一下,直接就同意了下来。
让准备讨价还价的谈判同志,愣了好一会儿。
等回来汇报后,领导们心里才后悔不迭,悔不该当初没听王孟德同志的建议。
这可是整整一倍的价格,五十美元全都是利润。
可惜说出去的话无法收回,最后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领导们也暗自决定,下次一定要多听听王孟德同志的意见。
“呵呵,领导,药品的利润,特别是对绝症有效果的药品,还是独家的技术,这可比抢钱快多了。”
王孟德笑着说道。
今天上级领导特意来中医研究院视察,说着说着,就聊到了刚才的那个话题。
“确实比抢钱都快,每个月几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这还是因为产量不够的缘故,如果产量上来了,那不得几千万上亿美元的收入。”
会议室里,跟着领导一起来的一位同志不禁畅想道。
“呵呵,就算是产量上来了,也没办法有那么多的收入,毕竟全球患有尿病的病患数量就那么多,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没有经济能力去用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
如果产量真的比现在大十倍八倍,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多一两倍的收入,这价格肯定要降低才能卖的出去。”
王孟德听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便笑着解释道。
市场规律,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是薄利多销的时代。
当然,以目前华国的生产能力来看,供大于求这种担心还早着呢。
如果国外没有突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技术的话,这种药品暴利的红利华国还能再吃十年以上的时间。
“嗯,王孟德同志这个解释很对,什么东西多了都会卖不上价,所以每个月上亿的收入就别想了。
不过每个月两三千万美元的收入还是有可能的,相关部门的专家预估过,以目前的产量再多个三五倍,市场都不一定能饱和。”
领导笑着说道。
上午十一点左右。
在中医研究院考察结束后,领导拉着王孟德一起,又来到了生产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制药厂。
牛厂长一脸激动的表情,陪同着领导们一起先参观了生产车间。
看着井然有序的生产过程,领导高兴的说道:“不错不错,咱们的工人同志们都非常的了不起。
在天气炎热的环境里,还能保持这么高涨的生产热情,太不容易了。
对了,食堂的伙食怎么样?有什么要求,牛厂长,你可以直接提,只要我们能解决的,就马上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以后也会想办法解决。”
这个年代空调早就发明出来了,但大部分工厂的生产车间里,都不会装这玩意儿。
能有几台电风扇在,就已经非常的不错了。
“领导,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要求,前段时间王孟德同志又给我们送了上万斤的猪肉和牛羊肉。
还给了一些紧俏的工业品以及其他的物资。
这已经是这一个多月时间里的第二次了,现在工友们都非常的感激,干劲十足,都纷纷嚷着,为了生产任务,就算是加班加点都愿意。”
牛厂长一脸感激的说道。
上个月第一次给了几千斤的肉食,可是让制药厂的所有职工们,都好好的过了几顿肉瘾。
没想到前两天,又主动给拉来了上万斤的肉,还有其他很多稀罕的玩意儿。
诸如白、饼干、布匹、白面、缝纫机、自行车等。
当这些拉过来的时候,厂里所有人,包括他们几个领导都沸腾了。
实在是所有的东西,在国内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每一样都需要票证,特别是缝纫机和自行车,厂里的小年轻们,都恨不得直接拿回家。
可惜的是,这些物品数量不够厂里职工每人一个的,最后只能按照惯例,进行抽签了。
之前商业部门每年或者半年给一次大件商品的票证,由于数量不多,厂里也都是抽签决定归属。
“这个事情我知道,中医研究院的鲁院长跟我汇报过,这是支援兄弟单位的好事情。
这些物资,全都是王孟德同志给外国病患治病,那些人为了感激送过来的。
大部分其实都上交了,由上级进行分配。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留在了广安门医院,由医院自行处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