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在宣武元年冬日,不少陆军军官在得知伪清南征军预备南下的消息后,孙川庭少将曾写军令状给李定国,声称江淮前线部队可以立刻出动,当然,李定国肯定也回应了。
李定国在回信上写道:“你要是敢擅自行动,我就上报陛下,把你部定性为叛军,并调集前线部队将你部歼灭。”
也就是这样,明清第三次江淮大战才能够按部就班地获得不可思议的大胜。
“二弟,你们陆军这边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啊?”
见面后,孙可望神色又紧张起来。
“你们军人太会给内阁和帝国添麻烦了!几十年来就是如此,好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现在你们怎么又这样?!”
李定国苦笑着叹口气,开口说道:“大哥,对于此事,我们军人确实难辞其咎,但是,您难道自己不也要负责任吗?”
“我?”
孙可望十分诧异。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能有什么责任?”
李定国从口袋里取出一叠《大明报》,将它递给了一脸狐疑的孙可望。
“您看,内阁虽然口口声声说全凭陛下圣裁,但却默许国内报纸煽风点火、鼓动民众,现在举国民意沸腾,哪怕是现在很多人转头都难搞啊!”
孙可望顿时无言以对,他开始为自己间接地纵容军方激进派的行为而感到后悔了。
尽管他是吏部尚书,无法直接管理《大明报》,但《大明报》的诸多人事变动是由他来负责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没有动手无非就是默许而已。
孙可望当上吏部尚书已经十几年了,当上内阁首辅已经快五六年了,此时的他处于春风得意的人生巅峰,举荐他上台组阁的自然是先帝,六七十岁的年纪,在中央勉强也算是壮年了。
政坛、军方、民众都很看好他,同时,他拥有出色的政治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够帮助先帝完成很多改革事务。
但是,由于先帝是靠着军队起家,导致军人权力空前庞大,许多文官都因为不服从军人的意志而被迫“自愿”罢官,这种现象到了战争时期尤为明显。
许多文官从而有意无意地顺从军方的意志。孙可望只想着不激怒不得罪军方、赢得军方的好感和支持,却在实质上成为了军方某些人的帮凶。
“二弟……”
犹豫了半晌后,孙可望用一种询问的口吻询问李定国。
“现在…事情还有缓和余地或回旋可能吗?”
“也就是说,你们陆军之间的交锋得到解决了没有?”
只见李定国这时的语气开始轻松起来。
“陛下的意思,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暂缓北伐事宜,这件事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了,你也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而且……帝国的战争从来都不会结束,不是吗?”
说罢,李定国扬长而去。
在得到李定国的口风后,孙可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