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

曾任王安石顶头上司、大宋前任首相的韩琦上奏,

他指出本应利好于民的低息青苗贷,在部分地方官员的操作下,却变成了害民的强制摊派。

无论丰年还是灾年,无论百姓是否需要贷款,

都遭到强迫借贷,且利息奇高,甚至还伴随暴力催收,导致民不聊生。

面对众人的反对声,

王安石其实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去推进变法,

但他性格孤高,正如他诗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种性格和处事方式,还是有待商榷。”

“王安石的孤高,让他选择要求反对者提供部分官员强行摊派的证据,并严惩这些人。

宋神宗支持这一提议,但反对者纷纷称病,拒绝指认违法官员。

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沆瀣一气、官官相护,那就真的无从得知了。

神宗虽最终处罚了一批人,

但朝堂上声势浩大的保守派,最终还是动摇了神宗坚定变法的决心,青苗法最终宣布暂停。

青苗法的推行面临巨大阻力,如今又遭到群起而攻之,王安石为此深感挫败。

更让他失望的是,是他察觉到了最高执政者,也就是他的皇帝陛下的变法决心,已不再坚定。

于是,孤高的王安石称病请辞,

神宗多次挽留,

可王安石去意已决。”

看到这儿,有观众忍不住叹息道,

“唉……王安石脸皮这么薄,如何能干成大事儿?”

“是啊,性格孤高便注定帮手寥寥,一旦背后的大靠山出现意志动摇,那一切抱负和理想都成了空想。”

“所以变法啊,还得看张居正。”

“可惜张居正也没遇到好皇帝……”

视频继续直播,

“不过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就在宋神宗派人前往民间视察之后。

据《宋史》记载,

神宗派专人深入民间,了解百姓们对青苗法的态度,以及基层官员更为真实的信息汇报。

结果神宗得到的消息显示:士绅以反对者居多,而农民支持者却占了多数。

皇帝的疑虑也因此尽消,王安石得以复出,继续推行变法。

宋神宗无疑是一位胸怀大志、立志强国的帝王,但历史上如秦孝公般全力支持变法的君主并不多见。

王安石想做商君,靠山无疑还是软了一些。

一道政令从设计之初到严丝合缝地执行,再到落实基层推行,本就充满坎坷与挑战。

人的思维、理解与贪念、特权思想等等,

更是加重了种种政策的执行难度与力度。”

“回顾王安石在鄞县的治理经历,

当年他曾公开反对上级增加百姓税负、悬赏揭发私盐贩卖的荒谬政策,

是因为他意识到其中的制度风险,认为长此以往,会助长诬告谋利,败坏社会的风气。

后来保守派推行的守旧法也证明,悬赏告发在北宋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奏效。

王安石的思想是超前的,他早已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才是解决财政困境的根本之道。

然而,他的傲慢、孤高,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成为了他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在鄞县任职时,

王安石便常常公开反对上级政令,甚至选择性执行或直接拒绝。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当他成为宰相时,下级官员竟然也效仿他的做法,公开反对变法,这成了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悲剧色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