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曹毅简单聊了聊,李焕才知道曹毅为何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搞成这个样子。

曹毅是以扶贫干部的身份来到大西北的,一开始确实是有一些不习惯,这地方太穷了,穷到突破了曹毅的认知极限。

在曹毅的印象中,穿不起大牌的衣服,吃不上高档餐厅的大餐就算是贫穷,可当来到这个地方,原来贫穷意味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

当曹毅看到那些光着屁股的小孩一日三餐都只能吃洋芋时,曹毅整个人都懵了,他实在没想到原来华国的土地上竟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里的人对于贫穷的态度已经感到了麻木,在他们看来,贫穷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命运,他们就算是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贫穷的诅咒。

贫穷犹如大山一样压得这里的普通百姓喘不过来,而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移山的愚公。

曹毅一开始也不是没想过离开,毕竟他来这里只是避祸,大不了和其他人一样,在这里熬过几年就能想办法调离,对于改变这里的贫穷,他也没有太多意愿,在他看来,他完全没有必要为这里的贫穷而买单。

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当地百姓对于扶贫干部的误解,在百姓们看来,扶贫干部就是下来走个流程,然后给老百姓发点米和油,扶贫干部得了政绩,当地百姓得了实惠,双方各取所需。

至于说彻底解决当地贫困问题,似乎没有人去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曹毅到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子宣传扶贫政策,按照往常的经验,这完全是走过场的事情,介绍完政策后,曹毅把带来的米和油发到贫困百姓手中,这趟活就算完成了。

兴许那天曹毅脑袋里哪根筋搭错了,随口对村干部问了一句村里面是不是还有没过来的贫困百姓。

这位村干部当一听这话,当即回答说还真有,村里面有个一个老太太带着两个孙子,算是村里面最困难的居民。

曹毅一听就让村干部带他去看看,到了这户人家后,曹毅被眼前这一幕给惊呆了,原来家徒四壁并不是什么夸张,而是真的有人就能穷到这种地步。

这户人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屋顶上吊着的那盏白炽灯。

这户人家的三口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孙子,至于这户人家的顶梁柱,在几年前南下打工时不小心死在了外地,也没有获得任何赔偿,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偷偷离开了这个家,最后就剩下这一老二小。

村里人看着他们可怜,每年都给他们一些救济粮,可问题是再帮也就只能让他们勉强不饿死,至于这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那根本没办法解决。

曹毅看到这场景当即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千块钱塞到这老太太手里,想着让他给两位孙子买点好吃的。

可这老太太哪里敢收,不得已,曹毅这才向她解释自己就是过来扶贫的,帮助他们天经地义。

只是老太太哪里知道扶贫干部是干嘛的,最后逼的曹毅解释起扶贫就是来帮助大家解决贫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

“你知道我说完这些,那老太太说了一句什么话吗?”曹毅对着李焕饶有兴致的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