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高宗便上刘仁轨之当,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李敬玄只得奉命赴任,接替刘仁轨为帅,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
于是命刘审礼为先锋,听其率军与吐番交锋,自己率领大军后继,却故意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中敌埋伏,终于兵败被俘。李敬玄闻说刘审礼兵败被擒,愈加不敢进前与敌对垒,即率大军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命挖壕沟防御。
幸有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导致吐蕃败退,李敬玄这敢返回鄯州,后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及至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然其回京之后,并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
唐高宗知其并未生病,便将其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此后又过两年,李敬玄郁闷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李敬玄被罢黜之后,刘审礼诸子自缚诣阙,请入吐蕃以赎其父。高宗李治恨李敬玄见死不救,遂敕听刘审礼次子刘易从前往吐蕃省父,谈判赎人条件。
比及刘易从到至吐蕃军营,闻说父亲刘审礼已经病卒,于是昼夜号哭不绝。吐蕃人哀其至孝,便还其尸,刘易从徒跣负之以归。
高宗对刘易从甚为褒慰,命将刘审礼以国公之礼厚葬;又嘉奖黑齿常之退敌解围之功,擢拜其为左武卫将军,并充河源军副指挥使。
监察御史娄师德应天子之诏,征募河南、河北及关中猛士从军;及李敬玄败逃,娄师德便在其后收集散亡将士,军威复振。又奉命出使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至赤岭。
娄师德宣导天子旨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数年不再犯边。娄师德因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
论赞婆虽然应允议和,不再与唐朝为敌,但唐高宗毕竟深以吐蕃为忧,于是悉召侍臣谋之,计议绥御之策。
天子先开言道: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兵,糜费中国,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边,事不得已,须善谋之。吐蕃骄狠,未识恩威,卿等有何善策高见,可尽情述之。
中书舍人郭正一奏道:宜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国用丰足,一举而灭之。
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皆言:郭公所言是也,守备为宜,征伐不妥。
中书侍郎薛元超道:纵敌则生患,防边则卒老。不如料拣士卒,一举灭之。
哗议终日,竟不能决。高宗只得就此罢议,赐食众臣,然后散朝。
时有宋城人魏元忠,正在长安太学之中就读,并无职事,只是一介书生,自负胸怀经纶,闻说朝廷计议针对吐蕃之策,乃上封事密奏。天子观其书曰: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乱哉!故陆机着《辨亡》之论,无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穿七札,不济鄢陵之师,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语云: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皆出贫贱而立殊功,未闻其家代为将也。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议者皆云: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苏定方征辽东,李积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谢勋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馀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臣恐叶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师之要,全资马力。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彼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更为中国之利也。
天子观览其书,深以为善,乃于轮台召见,即令听直于中书省,着食以内府供奉。
是年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贞王李元晓薨逝;十一月壬子,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辞世。
当年四月,大赦天下,诏命次年改元调露。
调露元年春正月,天子驾幸东都。司农卿韦弘机奉命督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十分壮丽。上阳宫前临洛水,为长廊横亘一里,请高宗移驾居之。
侍御史狄仁杰见此,上书劾奏道:韦弘机诱导皇上为奢泰,是与许敬宗擅改国史曲阿先帝同罪也。
韦弘机无可辩驳,因此坐罪免官。
当时又有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天子恩宠用事,朝廷上下皆都畏之。狄仁杰凛然无惧,又上书劾奏其奸,请付法司勘问。法司勘问属实,回奏罪状,高宗欲下特诏宽宥庇护。
狄仁杰遂于朝堂奏道: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王本立等奸佞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则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之臣将来之诫!
群臣闻罢皆惊。天子哑口无言,只得诏将王本立罢废本官,贬为胜州都督。
由是朝廷肃然,皆知狄仁杰虽然来头不大,但却胆略惊人,轻易得罪不得。
调露元年正月,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朝中又少一位耿直宰相。
二月壬戌,吐蕃赞普病卒,长子器弩悉弄即立,年仅八岁。当赞普临终之际,器弩悉弄正与其舅麴萨若前往羊同(今西藏革吉)发兵;其弟六岁,在论钦陵军中。
吐蕃国人畏惧钦陵之强,欲立弟为赞普,钦陵以为不可,便与麴萨若共立器弩悉弄为主,军政大事仍皆委付于论钦陵。
唐高宗闻报吐蕃赞普已死,即惊且喜,便诏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西域安抚使,乘间经略吐谷浑故地。
裴行俭谏道:吐蕃赞普虽死,其二子皆都年幼,但既以论钦陵为政,又大臣之间辑睦,未有间隙,此时切切不可图也。
高宗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废然长叹而止。
直至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前来长安告丧,并请再次和亲,高宗才遣郎将宋令文为使,前往吐蕃参加赞普葬礼。
夏四月辛酉,升郝处俊为侍中,后迁太子少保,以代张文瓘职位。便在此时,京师中发生明崇俨案,竟然牵连到太子李贤,从而引发朝廷动荡。
字幕:明崇俨本名明敬,字崇俨,洛州偃师人,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豫州刺史明恪之子。
明崇俨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时有县中小吏善会道法,能召鬼神,便将此术全部授予明崇俨,颇得其术妙境。
乾封初年,明崇俨应封泰山之举,由此入仕,初授黄安县丞。适逢州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疗之,一治而愈。
唐高宗因此听闻其名,想到自己苦于风疾,长年不愈,于是便将明崇俨召入京师。一席面谈,高宗大悦其道术,当场擢授为冀王府文学掾。
为试验其能,乃命宫人在窟室里面奏乐,召明崇俨问道:此地常闻管弦,是何祥邪?卿试为我止之。
明崇俨即画桃木为二符,挂在屋上,音乐即止。
高宗大奇,便命人将窟内宫人唤出,问其未得诏旨,何敢擅自停止奏乐。
宫女奏道:我等正奏乐间,忽见怪龙盘于窟顶,于是众人恐怖而止。
当盛夏之季,皇帝苦于酷热难耐,便将明崇俨唤至,问道:当此酷暑难耐,朕思饮冰水,未知可得之否?
明崇俨道:这事容易,请容臣往阴山北麓走上一遭。
于是拜辞出宫,未经三刻而回,献巨冰一块,帝命化水而饮,沁凉满腹。
逾数日,高宗忽然又思吃秋瓜,不可遏止,众内侍束手无策,便来向明崇俨讨教方略。明崇俨闻之,便向内侍索讨一百钱,怀揣而出,须臾转回,献瓜一枚,甘美异常。
高宗惊喜不置,召明崇俨问道:当此初夏时节,瓜果未实,卿自何处得来此物?
明崇俨奏道:得之于数百里外,缑氏县老人果园中。
唐高宗使人去问果农,老人答道:园中所埋一瓜,忽然失之,但自土中却得百钱。
时有蜀县令刘静之妻患疾,遍请名医,久治不愈。适闻正谏大夫明崇俨入蜀视察地方政务,因久闻其大名,遂请入内室为妻诊治。
明崇俨只略望其妻气色,便即说道:此症非凡间之疾,须得生龙肝,食之必愈。
刘静惊怪道:天上神物,不能见其首尾,如何可得?
明崇俨笑道:对凡人来说自不可得,但就有道之士而言,易如反掌之事耳。
乃索黄裱纸一张,画成符箓,乘风放之上天,飘向东南。须臾之间,只见天上阴云四合,果有小白龙自空中而下,钻入庭院水瓮之中。
明崇俨便命仆人就瓮中捞出,剔取骨肉烹熟,奉于夫人食之,其病遂瘥。公事已罢,明崇俨返回京师,又值盛夏。
高宗听其奏报蜀中之事,虽有四个内侍轮流挥扇,兀自汗下如雨。
明崇俨道:待臣以天山之雪,冰镇岭南枇杷、龙眼,奉与陛下解暑。
于是辞帝出宫,瞬息不见。天子坐未顷刻之间,明崇俨已回,果然取来天山冰雪,及取岭南诸果并至,冰镇食之,绝无差别。
类似神异之事,不可胜计。明崇俨由此便得高宗宠爱,任其自由出入宫禁。
至仪凤二年,明崇俨累迁为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与诸宰相同列。明崇俨每次通过谒见,俱都假以神道,评论时政得失,而唐高宗非常赞同,皆都采纳。
明崇俨自言润州栖霞寺,乃是其五代祖处士明山宾故宅,唐高宗便特为亲制碑文,勒书于石,知者皆以其为荣。
据说明崇俨因得自由出入宫禁内苑,故与天后武媚关系暧昧。有一日,天后将明崇俨唤至内宫,私下问道:你实告我,卿之法术不类中土道家,到底习自何人?
明崇俨答道:实是习自家父手下县中小吏。
天后又问:小吏何名何姓,家住哪里,今是生是死?
明崇俨结舌不能回答,逾良久方道:此乃天机,且师父向有严嘱,命我不可轻易透露。既天后追问,臣不敢不答。实是摩尼教主陈硕真所授,尚请师姊保密,休使外人知道。
这一声“师姊”出口,天后便即大悟,原来此人竟是自己同门师弟。又恐被其所骗,于是问道:我师传你何术?若有欺哄,定不相饶。
明崇俨答道:师父文佳皇帝当年到洛阳投其舅父,商议起义东南之事,一边在中州之地遍招徒众,延揽江湖豪杰。因到偃师之时见到小弟,彼时我只十六七岁,闻其有道术,便请入教,拜其为师。师尊见我颇有根基,甚是喜欢,以为天赐之缘,遂收我入摩尼教,并授小弟以白日见鬼诸方,兼各种役使鬼神之法,皆乃电光佛驱鬼之术。又遗天书两卷,书中皆是诸路鬼神职衔姓名。师父授我天书以毕,就此离去,再未相见。小弟因疑其术不灵,便常于夜半至野外独处,按其职名呼之,皆应声如响,得见当年姜子牙所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及其座下厮役。于是其后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
天后忽厉声道:当年在感业寺时,师父与我盘桓半载,将摩尼教经义倾囊相授,尝云电光佛可化身十二童女,未闻有识鬼驱神之术。你自何处学来此等邪术,以诬我教?
明崇俨笑道:师姊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摩尼经教义,是曰电光佛化身十二童女,转世投生人间,以驱黑暗雄魔,唤回光明者,并不能为此驱神使鬼末技也。彼十二佛所化女身,乃是战国时秦昭王母宣太后,汉高后吕雉,汉和帝皇后邓绥,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北魏文成帝冯皇后,宣武帝胡氏灵皇后,此乃前六代电光佛化身。至若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出在当代唐朝,弟却不敢妄言。
天后惊喜不置,温言道:你可直说,我不怪你。
明崇俨道: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师姊,当今大唐天后。将来非但可以垂帘听政,且可身登九五,南面称帝;是除我师文佳皇帝之外,千古惟一女帝是也。
武后闻至此处,只觉天眩地转,脑中轰轰作响。半晌方才平静下来,佯作半信不信道:倒也好个杜撰。若依你适才所言,历代电光佛皆都职名垂于青史,历历可考。则师姊我之职名谓何,可叫武媚?
明崇俨答道:岂有此理!请师姊恕罪,陛下将来名讳,应是单字名曌,字则天,是谓武周则天大帝者。
武后问道:武曌,武曌。是光照千秋之‘照’乎?
明崇俨道:非也。是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世间本无此字,乃明尊预言赐之。
画外音:武后虽然早有夺权揽政野心,但从未想过要面南背北,称皇称帝,身为一代女皇。只因明崇俨此番密室对答,便即激发雄心万丈,自此立下冲天之志。(本集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