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经有多种检测石器年代的科学方法,最流行的碳十四、钾四十等元素同位素检测法,根据两种元素的半衰期测算年代。
碳十四同位素有一定放射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以及有机物之中,半衰期为五千七百三十年,会陆续衰变为氮十四元素,碳十四测定法一般适用于测算年龄在五万年以内的有机物质,在考古界被广泛使用。
生物在活着的时候会通过呼吸、进食等方式与外界进行碳交换,体内碳十四的含量与大气中保持一致。
当生物死亡后,碳十四的摄入停止,其体内留存的碳十四同位素开始衰变,通过测量残留的碳十四含量,就可以计算出从生物死亡到现在的时间,从而确定大致的年代。
这种方法在几千年以内误差可以精确到十几年以内,但是近代人类启动工业化进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分布有很大差异,太近的年代也无法测定。
山洞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有人居住生活,随后长期封闭,应该会不可避免的留下皮屑毛发,食物残渣之类物质,他不需要测定精确年代,知道其中的原理,只要找到一点残留物,就能用来作为锚点进行穿越实验。
除了碳十四,钾四十同位素测年法外,还有热释光测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岩石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电子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或者特定光线照射时,会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测算释放出的光子能量,结合岩石存在的环境,也可以大致判断出样品最后一次被曝光或受热后至今的时间。
测算年代不是曾凡主要目的,他可以参考这些测年法原理,通过自身感应能力还原那个时代某个平行时空的粒子振动频率特性,也就是传送的锚点,把空间合金颗粒派过去进行探测。
有了具体的思路后,曾凡马上展开了行动,这样的传送锚点比收集宇宙射线容易多了。
不过也像宇宙射线收集的锚点一样,并不是每个锚点都能传送成功,即便传送过去,也未必是他想要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试错,好在探测用的空间合金颗粒数量无穷,海量尝试之下,总能找出一些可用锚点。
结果出来的时间,比他预计快很多,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了十几个可用锚点,针对这些锚点,曾凡继续派过去更多空间合金颗粒进行探测,进一步确定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这些可用锚点传送过去都是在当前的山洞里,只是时间有所差异,更多的时空颗粒过去,需要离开山洞,去外面的时间转一圈,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行。
探测的过程和星际传送差别不大,只是范围和方向有所差别。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曾有过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前段时间探测星际空间,现在探测过去时空,曾凡觉得自己也算真正的穿梭宇宙了,在他的认知里,时空也好,宇宙也好,虽然是两个概念,却密不可分,本质上都是一回事,时间和空间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微观角度去理解,空间承载粒子的真实存在,时间就是粒子的运动状态。
曾凡觉得反过来也可以成立,有了能量之海产生的粒子,才有了空间的存在,粒子获得能量不断运动,才有了所谓的时间。
如果一个粒子完全停止了运动,自身能量归零,粒子就会湮灭,由这个粒子关联产生的空间和时间,当然也不复存在。
这些推测都是针对当前的世界而言,而与当前世界一体两面的高维空间,是类似于奇点一样的存在,可以容纳一切的物质,等于同时包含了所有的空间和时间、所有的平行时空,没有空间的远近大小,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次序。
奇点没有体积,可以认为是无限小,同时也等于无穷大,正是感应到高维空间的存在,他才可以实现整个宇宙的纵横穿越。
想到这里,曾凡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所谓的穿越或者传送,都是从微观世界的粒子起始,包括他寻找的锚点,也就是微观世界少数原子的频率特性,每一次穿越,就等于借助锚点开辟了一个抵达传送目标的时空虫洞。
上世纪三十年代,爱因斯坦和内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推测时空可能存在一种连接两个不同区域的通道状结构,提出了一种 “爱因斯坦 - 罗森桥” 的结构,被认为是虫洞概念的雏形。
后来,其他科学家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时空结构进行研究和拓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虫洞概念。
其中最着名的就是洛伦兹虫洞假设,这种虫洞需要一种具有负能量密度和负压力等特殊性质的奇异物质来维持稳定,需要的物质数量与虫洞的半径相关。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预言,宇宙中可能存在永久虫洞,很可能蜷曲在微观世界中。
对别人来说虫洞难以发现,就算发现也难以运用,可是曾凡恰好既可以发现,还可以运用起来,他制造的空间合金特性和洛伦兹虫洞的需求的那种奇异物质真的很相似,不过他制造的传送通道和洛伦兹虫洞并不完全相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