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皇帝突然要把武将放进内阁之中担任阁老,这不仅是动了文官集团的蛋糕,更是触及了他们的底线。
一时间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每日里都有不少奏折如雪片一般涌来,这些情况的确让朱慎锥感受到了极大压力,甚至还有些愣头青居然以死相挟,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阻止王晋武入阁。
面对这样的压力,朱慎锥虽早就有准备,可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不过朱慎锥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让王晋武入阁的信念。
自己作为一个以武力登基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安排内阁成员问题上还遭受了这样大的阻碍,那么其他皇帝所面临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自英宗朝后,为何几任皇帝都一直想改变军权被文官集团所把控的局面,甚至扶持起司礼监和内阁争斗,不就是因为文官集团的权力已大到了连皇帝也忌惮的地步么?
而且大明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情况,文官集团的尾大不掉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后来大明朝堂中党争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大明的情况虽有所好转,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在自己手上不能彻底扭转这种情况,长久下去大明依旧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而到那时候大明就彻底没救了。
连自己做这件事都如此困难,换一个皇帝哪里能干得成功?当年的正德、嘉靖、隆庆包括万历和天启这几位皇帝难道他们看不到问题的所在么?答案当然不是,这些皇帝都不是傻子,他们当然都看明白了,也做了一番努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成功,而其中正德和后来的天启皇帝死的莫名其妙,嘉靖和万历这对祖孙心灰意冷直接躺平,不正是因为如此么?
这件事必须要干,而且绝对不能退让。朱慎锥心里很清楚一旦退让就再也没改变的可能了,而且自己做不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恐怕更做不到了,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来做吧,只要军权在手,哪怕阻力再大,王晋武入阁也是势在必行。
为此朱慎锥采取了多重手段,一方面坚决不肯收回成命,一意要王晋武入阁。而且他还说明一点,以后内阁成员必须有军方代表在,这点将从永明朝开始成为“祖制”,一直延续下去。
至于反对的臣子们,如只是头口喊喊的朱慎锥直接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假如闹的厉害的他也不手软,找理由打板子的打板子,罢官的罢官,他可不是普通的皇帝,当年天启皇帝都不惯着这些人,朱慎锥就更不用说了,何况这些反对的官员中大部分都是政治投机者,无非为了反对而反对,用其邀名罢了,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处置也就处置了,根本没必要惯着。
此外朱慎锥拉拢了大明军方包括勋贵,让这些人坚定站在自己这边和文官集团抗衡。而大明军方和勋贵们大部分对此事也是乐于成见的,无论是军方还是勋贵集团这么多年早就被文官集团压制的苦不堪言,现在皇帝有意扶持,甚至在内阁专门为军方和勋贵设置了阁老的职务,对于他们来说岂非好事?
面对这样的利益,让他们自己出头恐怕有些难度,可让他们跟在后面摇旗呐喊分散火力却完全能够做到。随着军方的高级将领和勋贵集团的老牌勋贵一个个站出来支持此事,朱慎锥这边的压力顿时锐减。
最后一步,自然就是分化文官集团内部了。在宣布此事之前,朱慎锥就分别和温体仁、钱谦益、杨嗣昌、陈奇瑜等人私下进行了沟通,告知了自己将在内阁设置军方代表的意图。
这些大佬们虽然对此结果极为震惊,同时也下意识有反对的想法。可相比普通的文官,他们的位置更高,所看问题的角度更深,自然也明白朱慎锥这么干的真正用意。
出于各自的原因,再加上皇帝和他们谈话过程中还给与了部分许诺,比如温体仁想的就是继续在内阁首辅位置上多干几年,而钱谦益、杨嗣昌和陈奇瑜等人想的是入阁。
朱慎锥许诺温体仁,只要他作为首辅支持这件事,就能继续把这个首辅当下去,至少再当了三五年绝对没有问题。面对这样的诱惑,温体仁怎么能不动心呢?别忘了温体仁最大的执念就是当内阁首辅,他不贪不结党,不就是为了能在首辅位置上多呆几年么?呆的越久越好,如能死在这个职位上,温体仁这辈子也就满足了。
而其他几人也是一样,钱谦益和杨嗣昌早就想入阁了,陈奇瑜也有同样的想法。朱慎锥私下承诺只要他们全力支持,就能保证他们在内阁的一席之地,短则一年,长则两年,必然让他们入阁,面对这样的诱惑谁能忍得住呢?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