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句小王有所耳闻,后一句,出自何处?我大明国运昌隆,岂止三十年强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最早出自何处,道衍也全无印象,只好说:“后一句,是贫僧家乡俗语;贫僧只是借此说明形势变幻之理。”
“师父所说的是时移势异之理,小王明白。不过前元这万里江山,已多半为我大明所有。若我大明疆域直拓千里草原,那胡虏恐难再兴。”
道衍似乎在这与朱棣的对谈中也开拓了不少思路,之前读历史,很多问题也没有深究。
“请问殿下,我大明子民,可有那成千上万的牧民?当今为乱世之余,天下初定,民丁稀少。疆域直拓草原,无守土之民,又有何用?或将那胡虏屠杀殆尽,也不过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朱棣若有所悟,“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此语甚妙!那胡虏遁逃,便是存人失地,日后又可人地皆得!”
船头风大,朱棣领着道衍下到舯楼。
“那依师父看,我大明当如何应对胡虏之患?”朱棣饮了一口茶。
道衍也跟着坐下,“敢问殿下,我明军与元军,各有何优劣长短?”
朱棣想了一会,说道,“小王自就藩以来,也曾多次扈从岳丈大人邀击过元军。依小王看,我军强在大炮压阵,防守有余而攻势不足。元军全是骑兵,来去自由。我军常胜,却难有大胜;马匹不足,或追之不及;或不敢追击深远。若远涉草原大漠,则粮草难以为继;故而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道衍没想到,朱棣到北平就藩之后,便多次跟随徐达在军中历练;这番对明军和蒙古骑兵的分析,还真是颇有见地。
“殿下高见,若我军当先扬其长,多以枪炮在前,挫其锐气,其阵必乱;再补其短,多养军马,以骑兵掩杀,以治击乱,必当大胜。”
在道衍看来,最终能让游牧民族彻底且迅速没落的,只有精良的枪炮。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自从马克沁机枪问世以来,游牧民族就都从能征善战变得能歌善舞了。
可惜道衍这书到用时方恨少,文科出身的他,不通那对枪炮的改良之法。
朱棣豁的站起来,向道衍行礼,“大师一席话,令小王胜读十年兵书!我回北平,便与岳丈商议这军中多用大炮,多练军马之法。”
道衍思路也打开了,继续说道:“胡虏部众之所以劫掠,所需者,以盐铁为主。大明以盐铁换军马;以盐铁贸易平衡胡虏部族,锄强扶弱;乃至于收降胡虏骑兵为己用,则草原之上,人地终将为我大明所用。”
盐铁和枪炮,便是那胡萝卜和大棒的管理手法。
“妙哉妙哉,我大明常以盐铁怀柔,枪炮镇压,锄强扶弱,招降分化之策,足以令北疆安定数百年!”朱棣两眼放光,兴奋异常。
舯楼内,此时只有马和在旁静听,玄玄子却不知又跑到哪里去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