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本依附魏忠贤的阉党们叛变了?

他们察觉到魏忠贤的失势要另谋出路是一点。

更重要的是,皇帝近期的表现让他们隐隐感到了不安。

皇帝不上朝就代表了许多东西。

一是文官们没了每日的朝会,就不能用许多琐事来占据皇帝的时间,分散皇帝的精力。

没了朝会,文官们就难以用巧言令色蒙蔽皇帝。

皇帝不上朝,也不见百官,还绕过朝堂直接任命了三位封疆大吏。

说明皇帝很可能不信任朝堂上的百官了。

皇帝撇开朝堂百官,隐隐有另起炉灶设立一个小朝廷的迹象,让朝堂百官们感受到了危机,生出了警惕。

这说明,皇帝似乎看透了许多东西,想搞事了。

不管皇帝想搞什么事,朝堂百官们参与不进去,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所以,这些文官们感受到了危机,才要脱离魏忠贤,摆脱对皇权的依附。

倪文焕的提议让在场许多人都很心动。

但是也没有立刻表态,因为这条建议风险很大。

万一皇帝要是看不透背后的危险,一拍脑袋就采纳了呢。

清理天下田亩,核定边镇军队实额,削减宗室待遇,哪一条不是充满了大凶险的。

虽然这些事此前也偶尔有推进执行过,但是效果也都并不理想。

并且这些政策即使推行,也是分开进行,不可能同时一起执行的。

但是,眼下军费的缺口,仅仅是推行其中一项,所开拓的财源或者节省的开支也是完全不够的。

只有多管齐下,而且每一项都要深入改革,才能起到效果。

若真的如此做,那就要命了。

要的不是百官武将藩王的命,而是皇帝的命。

所以,皇帝是断然不敢采纳这些建议的。

分析一番后,大家也就达成了共识,决定采取倪文焕的建议。

虽然其中很可能会有一点点风险,但是可能性不大,完全可以承受。

只要将这口锅还给皇帝,就值了。

朱由检顺势给大臣们挖了个坑后就回去忙自己的事了。

对于群臣会如何应对,朱由检不是太放在心上,这事儿本就是朱由检随手一为。

炼钢高炉已经修建好了,朱由检前往兵仗局现场指导操作。

毕竟这事儿关乎重大,而且这些匠人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朱由检也不放心匠人们直接按照操作手册去炼钢。

而且许多事情仅仅只是操作手册是写不清楚的,朱由检也需要现场去看看。

出了什么问题也好更快更直观的了解到,并提出解决办法。

果然,朱由检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由于匠人们对于朱由检操作手册理解的不到位,导致第一炉炼钢失败了。

随后,朱由检在现场仔细观察,询问匠人,找出问题。

经过几次试验后,才终于练出了让朱由检稍微感到满意的钢材。

一炉就能练出两万斤钢材,而且一天就能练出一炉来。

练出来的钢材质量甚至比这个时代通过灌钢法练出来的钢材质量更好。

最让人兴奋的是,通过炼钢炉来炼钢材,不仅效率高,极为省力,还产量极大。

所付出的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

极大的降低了钢材获得的成本。

得知消息的毕懋康与孙元化通过皇帝许可后来到现场,亲眼见证了这个奇迹,也惊呆了。

皇帝为何能做到这些,真是鬼斧神工啊!

难道真的是天授?

朱由检只是笑而不语。

某种程度来说,朱由检能出现在这个时代,或许本身就真的是天意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