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日军还在日侨区大量武装了即使是平时也定期进行训练的日本侨民,导致第9集团军虽然进攻势头猛烈而坚决,但效果却是不佳。

两个星期的进攻作战,虽然占领了虹口的一部分日侨区,但日军依然依托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战斗竟然僵持起来。

而此时小鬼子的军事动员能力却是很强,才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运送了3个主力师团在上海登陆,国府欲将日寇赶下大海的意图就此失败。

这里主要还是因为日军海空军的优势太大,依托工事防御的日军陆战队和武装侨民人数虽然劣势,但在海军大口径舰炮和大量飞机的支援下,反而让兵力占优并有先手优势的第9集团军损失惨重。

然后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中日双方不断向上海增兵,日军迫于压力也不得不从华北方面军抽调兵力南下。

虽然从战略上说,国府最初制定的逼着鬼子将进攻重心转遇到水网纵横、山势连绵的南方的战略目的是达到了,但华夏这边也同样是将中央军最精锐的德械师也投入大半在这个惨烈的战场上。

近三个月的大战虽然给日军造成了近4万人的伤亡,但华夏军队也付出了伤亡近十万人的代价,而且损失最大的都是国内最精锐的德械师。

而且从整个战场局势来说,华夏军队已经从开始的主动进攻变成了全面防守的被动态势,再打下去的意义已经不大。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为什么还不从上海开始有序撤兵呢?

问题就出在国联预定于11月3日举办的九国会议上。

在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由于在华夏牵扯了西方诸多列强的利益,所以国联第十八届常会通过《建议书》,建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及其他与远东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的会议,调解中日冲突。

而校长就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了这次国际会议上。

所以他迟迟不愿从上海撤兵,意图向列强和日本展现华夏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校长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西方列强在华夏都有诸多的利益,他们必然不会愿意见到华夏这块肥美的蛋糕被日本一家吞下的结局,必然会给日本施压并采取制裁措施,逼迫日本从华夏撤兵。

呵呵,这只能说是校长太天真,也对当前的国际局势缺乏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一战之后,那些所谓的世界列强其实都已经元气大伤,再无往日称霸世界的底气。

特别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到现在还没有从世界经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而此时却是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德国自从小胡子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激进但是有效的政策,将德国从一战战败国的耻辱和没落中拯救了出来,开始对带给他们耻辱和苦难的英法两国显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1935年3月小胡子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和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