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我的意识里,裁缝做衣服,都是脖子上挂一根皮尺,手上拿一个米尺,然后,用划粉在布匹上划好线路,再用大剪刀“咔嚓咔嚓”的剪过去。每次只能裁剪一件衣服的样子。
看着特别的有趣。
小时候,我们镇上有一家裁缝铺子,我一上街,就喜欢站在门口看裁缝给人量身制作衣服,我觉得特别好奇。
那时,我甚至在想,将来我长大了,要在街上开个裁缝铺子给人做衣服。
用我奶奶的话说,当裁缝是个技术活,是个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活路,同时,还日晒不到,雨淋不着。
总之,那时的裁缝,在我奶奶和我的眼里,还是个“好工作”。
当然,时代在变,现在,已经鲜有人自己买布做衣服了。
所以,就连我们小镇上的裁缝铺子也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放一架缝纫机,在街边上,帮人织补或者上一下拉链,剪一下脚边、给小孩子容易弄破的袖肘或者膝盖地方缝上一个卡通图片的小手工活而已。
乡镇上的裁缝早已是夕阳产业链里的工种了,早已日落西山。
不过,那天,在范老板的制衣厂里,还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下午三点左右,工人陆陆续续开始领料做衣服。
他们每组几人分工合制一件衣服。打前片是打前片的,打袖子是打袖子的,做里子是做里子的,然后,专人一个将这些衣服组装好。听说,打前片和组装衣服的师父手艺最好。
这样的工业化模式,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在那里学上几小时,就可以开始打里子和缝合袖子了,没有一点技术难度。
车间里全部是清一色的电动缝纫机,由于是计件制,做的多得的多,所以,走进车间,你看不到一个工人在做无用功,也看不到一个工人在说废话,大家都专心致志的在做工作。
而且,冯老板那里,做衣服先是每组按人头领,然后,把多余出来的衣服给做的好的和技术好的组做。
这样,不仅保障了每个工人的收入,还激发了工人们自己去比学赶超的热情。
在冯老板的制衣厂里,看见的真的是一片忙碌。
在那里,你看不见什么管理人员,就像一个监工一样,在车间里无所事事,瞪着大眼睛东看西看,还时不时的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吆五喝六一声。
那个厂人不多,六七十个人,但是,就这样的作坊一样的工厂,却给范老板挣下了很大的一番家业。
曾经,我听范老板说,最初,他也是在制衣厂打工,一个合适的机会,他自己买了两台旧的电动缝纫机单干,后来,遇上合适的引路人,带他去东城看样,然后,他就慢慢开始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
厂子也是有最先的两台机器发展到后来的几十台。
那天下午,从范老板的工厂回家后,我就有个打算,或许,哪一天,我真的可以弄个那样的制衣工厂。
因为,那样的厂,能解决不少劳动力,老少皆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