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规模营建南京城开始,就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内、皇、宫四层,构成一个同心圆,就好像摊开的大煎饼一样。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扩张就来自于外城。
现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局限于城墙之内,观音门之北、聚宝门之南都已成为人口密集区域。
每逢战争到来,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数量庞大的人口就会蜂拥而入躲避战乱。
但是这次大战,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敌入侵,更不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内战,仅仅只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为了争权,安宁公主带着大军打回来了。
公主殿下在事实上执掌江南这么多年,就算是把这南京国都说成是她的也不算很夸张,殿下怎么舍得把这座城市打烂了呢。
所谓的战争就是安宁公主在向太后示威,战争的规模一定会得到很有效的控制,说不准明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呢。
更何况,公主是带着张大帅的兵打回来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担心了。
这座虎踞龙盘之城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就是拜张大帅所赐。
当年的毅勇军为了保住南京,杀的惊天动地打的气壮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舍得,张大帅也肯定舍不得让这南都宁城遭受战火的蹂躏。
毅勇军的军纪不必多言,据说那些学生兵更加的纪律严明,不存在骚扰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
事实上,就算是在交战的情况下,学生们也没有进行任何封锁,民众依旧可以自由往来。
所谓的战争,其实就是两个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务事,和老百姓无关。
这就是底层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无所谓。
和民间平和的态度相比,朝堂之上则恰恰相反。
当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确实把文武百官吓的够呛,最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启阳反了!
这张启阳要是造反的话,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来了。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若是张启阳真的打进城来,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指着张启阳的鼻子破口大骂,历数他“枉顾成皇帝信赖之恩”“私废烈皇帝托付之效”的罪行,然后被恼羞成怒的张启阳一刀砍了脑袋,这样的做一定可以挣个“死节之臣”的好名声,但却肯定会丢掉性命。
或者在大军进城的那一刻,就把脸一抹主动投靠过去,然后上一份劝进表,说不得会捞一个“从龙拥立”之功,这一身的富贵荣华也就顺理成章的保住了,只是名声不怎么好,毕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动投靠了张启阳必然会留下骂名。
随着更多消息传来,人们渐渐知道了战争的“真相”,以上这两个让人为难的选择顿时就失去了意义,为数众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艰难的选择:因为张启阳根本就没有反。
虽然张启阳的兵把王师杀的凄凄惨惨,但是这事吧,真的和张启阳关系不大,至少张启阳没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为那些学生兵是安宁公主带过来的。
安宁公主为什么会攻打大明朝的中枢核心呢?
当然是因为太后一连串的夺权举动彻底激怒了她,这才让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举动:借张启阳的兵弄出了一场“兵谏”之事。
太后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注定的事情,彻底爆发出来也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这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太后太过于操之过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实在太糙了。
虽说太后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时代就已经定下的章程,而且安宁公主在事实上掌控局面,但这必然无法长久。
只要太后继续隐忍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兴武小皇帝的年纪渐长之后,肯定会亲政。
到时候太后主动退出,把权利全都归还给皇帝,不仅可以表现出很好的姿态,占据道德和道义上的制高点,而且还能落下一个很好的名声。
连皇帝的亲妈都退出政坛了,作为皇帝姑姑的安宁公主还能继续把持朝局吗?
到了那个时候,仅仅只是利用舆论压力就能逼着安宁公主主动退出了。
足够的耐心,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基本的能力,太后显然严重缺乏这样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则不达,终于激起了公主的强力反弹。
安宁公主也是那么好招惹的么?
从复隆朝开始,安宁公主就已经在事实上掌权了,中间又经历了整个永王时代,满朝文武当中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才蹿升起来的官员,有一多半是安宁公主提拔的。
太后才刚刚掌权一年多,就想把安宁公主一脚踢开,实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黄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会对太后鼎力支持,有了军方的支持就可以肆无忌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只能说明太后的幼稚。
黄得功是太后的娘家人,但安宁公主也不是单打独斗,她的身后还有一个永王和一个张启阳呢。
永王的态度不用说,肯定是比较倾向于安宁公主的。
至于说张启阳,从安宁公主还是一个黄毛丫头的时代算起,就已经和张启阳和毅勇军相熟了。
毅勇军效忠的是崇祯皇帝而不是新朝,会倾向于谁这还用说吗?
虽说这是天家的家务事,张启阳不好直接插手,但是安宁公主亲自带着兵杀回来,那就是另外一码子事情了。
张启阳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北边呢,杀回来的是安宁公主,怎么也说不上是造反了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