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有田残留的意识,他很熟悉田家村,小时候他还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不过,似乎每趟都是随母亲田淑珍去,那时候,父亲高大元还在江面上讨生活,一年也没几天呆在家里,更别说陪妻子回娘家了。
说来好笑,田家村并没有什么田,它其实一个靠近小海湾的偏僻渔村,村里的田地都变成盐碱地,种不了庄稼,一年四季都是买米吃,因为粮食不足,村民家里都买些红薯回来切片晒干储存,以备饥荒,连皮都舍不得剥掉,每顿都是红薯粥,很少能吃到喷香白米饭,伴菜不是晒蟹汁就是咸鱼干,生活很苦,所以这一带人家都盼着与产稻米的村子结亲家,平时走亲戚都会带点咸鱼或生蚝、泥虫,然后美滋滋地带回一小袋米。高有田记得,母亲每次回娘家都要带上十斤八斤大米,看到母亲送米来,外婆乐呵呵的,笑得合不拢嘴,像是自己的闺女做了皇后一样。
对啊,去外婆家总不能空手去吧,大舅、二舅、三舅也都各有大家子人,表哥表姐一大堆,没准经老妈这几天的宣扬,在这些亲戚眼里还真以为咱当了官且发了大财了,这就是爱显摆的代价,打肿脸充胖子,呵呵,为了给老妈挣个脸面,看来这次真得放点血了。还好现在的他时来运转,自己能挣点小钱,腰杆也硬了许多,要是原来那个他,别说买肉了,恐怕买米的钱都找不到。
看看时间还早,高有田折向浪竹圩镇方向,在圩镇旁的一个米铺买了一百斤大米,又到附近的小卖部买了几斤糖果饼干,想了想又打了一罐10公斤的米二,顺手在路边猪肉挡割了两斤半肥瘦。
重新启程时,发觉已是大包小包的,凑成一个沉甸甸的大礼担了,走一趟亲戚还真不容易啊,又费力又花钱的。不过,想到这是去探望外婆,给老人带点吃的,也是应该的。
田家村的路并不难走,翻过一座小山梁,地势就变得很平坦了,起初沿路两侧长满了白皮桉,越走越看不到高大的树木,土地也是成片丢荒,没办法,海风太咸,不时还来一趟台风,海水涌涨淹没了田地,别说庄稼,草都不长,接着看到一间间简陋的废弃的盐屋,这是以前留下的时代标记,只是说明这里是海边,曾经晒过盐,后来海水渐渐污染了,盐田不搞了,不过搞不搞对这一带的老百姓来说,意义不大,盐是国家专卖的,他们也得不到多少实惠,要活下去,还得去赶海,但他们买不起船,下不了海,只能待退潮后到海滩上挖螺挖泥虫换米养家糊口。不过这份活儿也就是女人们能干,人们美其名为渔姑。外婆、老妈、桂花婶以及田春芳、刘玉蓉的母亲田月芬、田艳等都做过渔姑。
看到星罗棋布的石筑盐屋,不知为何,高有田的心里就生出一种亲切感,外婆家到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