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刺骨兽求全订

人类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而且虽然种群数量基数大,但是有挑战创新精神的,永远都是少数人。

远古的人类都是跟随着其他杂食动物屁股后面,观察它们吃什么,然后才决定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就算后来进入工业科学时代,人类是习惯用其他生物做实验。

总之,以身涉嫌,并不是人类基因中带来的特点。

所以尝百草的神农才被人类歌颂为始祖。

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往往就能够成为领袖。

但是领袖到底是探路人高举火炬的盗火者,还是被后面大众推出来的实验品?

不过不管如何,在一个群居动物体系中,领袖是必然存在的,跟文明没有太大关系,跟天性有关系。

扶余人是渔猎民族,所以只要海边河边山林中的动物,他们基本上都吃过,然后神农心态去判断,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

海产和河产,如果经过高温加工后,基本上都是可以吃,除了少数带有剧毒的生物。

但是古人并不懂得,高温消毒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作用的温度,另一个是作用的时间。

水达到沸点,沸腾后可以杀大量细菌微生物寄生虫,这个叫做作用温度。

但是还有很多细菌微生物需要沸腾三分钟以上,才能达到彻底杀菌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能够引起肠道疾病的细菌。

渔猎民族自然也是生活做饭,但是他们评判食物成熟的标准,大多时候是用味道和血渍判断的,当食物产生炙烤的香味,他们就认为可以吃了,但是其实这个时候的食物,大多数处于半熟状态,最容易感染细菌和寄生虫。

而且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引火主要是依靠钻木取火。

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

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

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

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还有一种叫做金燧取火,就是向太阳借火,当时也叫阳燧,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

。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

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

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

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华夏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最后一种就是熟知的石敲火,就是打火石,这是一直到魏晋时期才普及的生活方式。

先秦中原基本以钻木取火为主,更别说更加落后的扶余了。

钻木取火听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十分费时费力,史前的人类有专门保存火种的方式,就是最早祝融这个官职的由来,但是保存火种只适合定居的部落,无法随身携带,渔猎有时候狩猎范围会很大,狩猎队伍经常要出去一个星期左右,无法随身携带火种加上生活困难。

孤竹国生火容易,除了因为王诩有打火机之外,还有专门生活用的弓钻器,以及后来的油灯保存火种。

但是对于这些无法随身携带火种和先进工具的猎人来说,大多数时候,早饭和晚饭会费力气钻木取火,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风餐露宿,吃的最多的还是生肉。

在这个过程中,渔猎民族就发现,河里的食物虽然长的跟海里的相似,都是鱼虾蟹贝壳等等,但是河里的东西吃了肚子里就会长虫子致死,他不了解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概念,所以就将其称之为诅咒或者邪魔。

久而久之自然就不吃这类生物了。

所以当扶余人发现,孤竹人竟然敢吃河里面的东西时,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的,而且相处时间越长,他们发现孤竹人的菜谱之复杂,以前他们认为的剧毒之物,如蛇虫等东西,没有他们不吃的。

而且他们吃了似乎也没有中毒的迹象。

不只是扶余人,连中原医学世家出身的卢艾都有些弄不懂。

所以起初的时候,扶余人是不吃孤竹人派发的食物的,只吃粮食和他们认为可以吃的东西,但是时间一长,那些从未尝过的食物香气就像是恶魔的低吟一样誘惑着他们。

渐渐就有一些人,开始尝试,于是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得不说,人类进步的源泉是对于食物的n,这个n也足以支撑人类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